2024年是学校全面落实第三次党代会目标任务,开启转设更名第二个十年新征程的开局之年。全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给江苏教育系统师生重要回信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围绕教育强国建设战略部署和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要求,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的部署,坚持系统思维、目标导向,进一步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着眼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和人口变化趋势,加强学科专业前瞻性布局,回答好“强国建设、二师何为”时代命题,以奋进的姿态全面推进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
一、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一)旗帜鲜明加强政治建设
1.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将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育人育才全过程。巩固发展良好政治生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严格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2.健全“四个以学”长效机制,着力推动整改整治任务抓到底、抓到位,不断巩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
(二)持续强化创新理论武装
3.深化用好“第一议题”制度,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持续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等结合起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引导师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
4.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守牢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推进校园文化体系、阵地和品牌建设,催生彰显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
(三)全面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
5.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按照“一年起步、三年见效、五年成势”路径规划,对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进行再分解、再细化,实现目标具体化、阶段化和实效化。健全跟踪督办和督查问责机制,采取限时督办、实地督查等措施,确保党代会提出的各项工作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6.持续开展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的学习宣传,以“落实党代会建功新征程”为主题,在微信公众号、校刊、新闻网等开展系列报道,引导全校上下持续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
二、落实根本任务,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
(一)着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7.实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行动,全面贯彻落实《推进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实施方案》《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建设方案》《标准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方案》,加强网络思政中心建设,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8.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建设。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继续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进标准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将大思政专业作为急需紧缺专业,采取全职引进、柔性引进等多种形式,全力开展人才引进,建强专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协同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以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和课程建设为目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竞赛、优秀案例评选。
(二)持续加大专业课程建设
9.出台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进专业结构优化调整,重点打造专业群,积极建设培育产教融合重点基地、产教融合品牌专业。
10.深化课程建设改革,以一流课程标准,建立常态化课程培育机制,全力打造金课,积极培育产教融合一流课程,争取实现新突破。构建竞争性公共课教学机制,建立荣誉课程制度,积极探索跨学科课程建设,重构课程体系。分层次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培训,重点开展教师数字化素养提升专项培训,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整体提升。
(三)不断深化培养模式改革
11.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切入点,在全校范围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推动教育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转变。
12.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试点设立人才培养特区和基地班,推进委托培养优秀本科生计划。实施师范生实践能力提升工程,健全校地协同育人机制。打好乡村教育品牌,以乡村教育工作站建设为抓手,促进师范教育职前职后融通,不断提升师范生实践创新能力。
13.建立教学质量工程常态化推进机制,加强教材资源建设和教学成果孵化,立项培育校级教材、教学成果奖。健全学科竞赛培育机制,努力在高水平学科竞赛实现新突破,争取国家级、省级竞赛获奖总数取得新提升。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评选校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以基层教学组织为抓手,推动教学研究与改革;开展未来教师素养专题研究。优化完善教学管理体系,修订系列教学管理文件,提高教学管理科学化水平。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推进各项认证评估工作。
(四)全面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14.以召开学校思政工作大会为契机,研制出台《加强新时代学生工作的意见》,发挥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落实好《加强新时代学生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研制出台《加强新时代学生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化各职能部门、学院书记副书记辅导员及导师的工作责任。抓好学生党建“一院一品”项目评选,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设立专项经费,对重点项目和培育项目立项,推动学生党建与学生工作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生工作高质量发展。
15.深入实施“接力新长征”育人实践创新计划,扩大该计划内涵,以实际行动向长征胜利90周年献礼。合作开展“征程万里”教育文化合作交流计划项目。进一步践行伟大长征精神,为苏陕特别是南京与延安教育文化融合发展献智助力。
16.持续加强学风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开展“二师学子·腾飞”学风建设百日行,树立腾飞的思维,铸就腾飞的本领。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充分发挥潜能,追求拔尖卓越。全面实施学生发展评价“有恒工程”,加强“五育成绩单”制度推广应用,初步凝练形成学生发展评价的“江苏二师经验”。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优化课程设置,强化课程师资培训,积极开展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明晰职业目标,提高就业竞争力。全面加强晚自习管理,依托本科生导师制、名师工作坊,以讲座、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增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互容互补互动。营造积极参与高级别学科竞赛的良好氛围,做好项目培育、遴选工作,修改奖励办法,探索激励保障制度,提高教师带领学生参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互联网+”“挑战杯”等高级别赛事上再创佳绩。建立学生荣誉体系,改革评价制度,培养学生的荣誉意识,增强学生的荣誉感。扎实推进大学生读书行动,形成良好读书氛围。
17. 围绕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深化书院制改革,建设好崇德书院、求真书院。做好“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积极筹建尚美书院。构建学生社区的“1+8+N”模式,着力打造学生社区“二师样板”,形成二师经验。
18.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辅导员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开展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与支撑保障政策,出台实施辅导员轮岗制度,打造一支有理想、有格局、有情怀、有担当的二师优秀辅导员队伍。积极做好兼职辅导员、校外辅导员的聘任选拔工作,推动大国工匠、奥运冠军、岗位能手进校园。
19.不断丰富劳动实践的内容和方式,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继续按规定开设《劳动教育》必修理论课程。在躬耕园农业生产劳动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创设专业实践、公益服务、生产创造、生活技能、兴趣创新等各类实践项目,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20.建立完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启动“招生启航”“就业远航”计划,系统推进“市场开拓计划”“生涯导师计划”“生源提升计划”“高高对接计划”“招宣云智计划”等,全力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充分就业。全面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就业工作任务,实现就业目标。积极开展毕业生调研、用人单位需求调研、新生调研,形成综合分析报告,反馈培养单位,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制订未来招生规划。优化本科招生专业组设置,提高考生志愿满足率。线上线下结合,以网站、短视频、网络平台、重要媒介等组成线上宣传矩阵,线下宣传注重与高中班主任交流,加强生源地建设,提高招生宣传工作内涵。深入开展访企拓岗、毕业生回访行动,拓宽毕业生就业平台。紧抓就业工作四率达成,学生深造率逐年上升、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依次达标、用人单位满意度和毕业生满意率稳中有升。
21.实施学校体育美育浸润计划,做大做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文化品牌,深化校际合作,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邀请省内外美育专家和学者打造“六艺大讲堂”“美育名师工作坊”“江苏地方戏曲传习研究所”,努力构建名师、骨干教师和学生美育学习成长共同体。完善面向人人的常态化学校艺术展演机制,提高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覆盖面和参与度。加强省级示范性大学学生艺术团的建设,推广普及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构建完善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协同推进的美育课程体系。积极申报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优秀美育案例等项目,推进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持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和国际影响力的学校美育展演展示活动。深化校际合作,探索大中小学美育一体化建设。立足排舞、啦啦操项目的优势地位,带动其他运动项目发展,努力打造二师特色体育名片。
三、突出龙头地位,提高学科和科研建设实力
(一)加强学科发展规划与重点学科建设
22.立足改革发展需要,调整部分二级学院组织架构,建好人文学部,高质量完成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组建工作,进一步优化整合学科资源。
23.系统凝练学科方向,完善学科建设总体规划,明确未来五年学科建设总体思路。确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及申报工作总体方案,成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关工作组,有序推进申硕工作。确定首批申硕学位建设点和方向,以学位点建设为抓手,加强优势学科建设,为申硕奠定深厚的学科基础。
24.围绕未来教师发展要求,通过学科群建设和学部制建设促进各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开展教育家精神培育、少先队辅导员发展、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课程与教学等系列研究,全面提升相关学科建设水平。
25.研制并颁布研究生教育相关文件,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性管理;开展研究生课题评审,通过课题研究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开展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提升研究生教学实践能力。
(二)提升有组织科研水平
26.深化科研管理模式改革,实施科研目标管理、分类评价,完善科研绩效激励机制,激发师生科研创新活力,促进高水平成果及相关荣誉的产出。
27.贯彻有组织科研和项目“五轮评审制”。落实、落细2024年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项目的预申报工作,组织学院和教师进行申报书的打磨工作,提升申报成功率,争取2024年各级项目立项在2023年基础上取得好成绩。
28.提升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效能,积极拓展横向合作途径,确保横向课题成为我校科研经费有力增长点,争取全年横向科研到账经费增长50%以上。坚持需求牵引,聚焦国家和江苏重大战略需求,着眼科技发展和人口变化对教育领域的深远影响,组织申报国家级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与特色项目,推进标志性成果产出转化,有效推动教职工积极参与省部级各类科研成果奖项的申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效能。
29.实施创新研究团队项目建设,依托“带头人+团队+平台”模式,强化人才集聚效应,培育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科研创新团队。加强科研平台与智库管理,与省教科院合作共建教育现代化研究院,提升研究院在全国教育智库行列的影响力。
四、抓牢一号工程,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
(一)涵养优良师德师风
30.深入实施“铸魂崇德”工程,推动系列举措落地,不断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组织新入职教师开展师德师风培训,赴红色教育基地考察学习。组织建立教育家精神教育基地,深入发掘、梳理教育家精神在江苏的当代实践典范。组织编写师德失范典型案例选,征集二师“师德故事”,编写二师“大先生”口述史。设立师德师风建设专项研究课题资助,组织师德师风建设相关课题申报。
31.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构建以“铸魂崇德”为内核的二师人才荣誉体系,开展第40个教师节庆祝活动,举办“师德大讲堂”,评选发放“立德树人”奖教金,选树先进典型,激励各类人才潜心育人、担当作为。修订完善《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等文件。制定出台“立德树人”奖教金评选办法,开展首届评选。举办“师德大讲堂”系列专题讲座,召开第40届教师节庆祝大会,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师德师风违规自查工作,汇总形成《师德师风建设自查报告》。
(二)加大人才引育力度
32.推动“梧桐计划”政策落地,建立健全学校人才引育体系,有重点、有计划开展人才引进。制定出台校内教师培育计划,持续加强人才自主培育力度。围绕学科规划和专业发展,组织召开人才建设规划论证会,加强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全校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制定《人才引进急需紧缺专业目录》。
33. 定期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和人才工作调度会,统筹推进人才工作,压实工作责任。评选人才工作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加强校院联动,搭建引才平台,坚持全职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多渠道发掘优秀人才。加大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培育,力争实现我校高层次人才申报的重大突破。积极开展柔性引进工作,力争实现柔性引进第Ⅱ类及以上人才不少于3人。
(三)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
34.加强制度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最新文件政策精神,完善教职工攻读学位、进修暂行规定等制度,修订完成《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实施办法》《教职工进修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优化人才工作评价机制,坚持分类评价和分类发展,制订《校内人才流动配置办法》,修订《岗位设置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激励上进的人员聘用、评价与晋升、薪酬体系。
35.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调研会和新教师午餐会,听取意见,落实校领导联系人才制度。加强人文关怀和尊重激励,强化服务意识,重视解决人才的实际困难,努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和“近悦远来”的良好生态。
五、发挥培训优势,不断提升师训干训影响力
(一)持续打造品牌培训项目
36.加强对教师和校长培养培训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完善培养培训课程体系,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师和校长培养培训模式和方式。
37.继续做好省级高端培养项目实施和研究,强化课程建设中的教育家精神引领,提炼江苏高端校长/教师培养品牌项目内涵,形成一系列在省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品牌项目。
(二)推进职前职后融通
38.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发展机构、教科研机构、高校、中小学等深入合作,推进职后培训反哺职前培养,探索职前职后融通的新路径新模式。
39.以江苏省教师发展研究课题为抓手,依托学校学术力量,引领指导全省范围教师发展研究工作,助推我省基础教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六、坚持开放发展,扩大社会服务合作面向
(一)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
40.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化与国际友好城市、友好院校、友好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与国际知名院校合作,探索开展双学位、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项目。积极推动与国际知名企业、科研机构、教育机构等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合作,为师生提供更多国际交流机会。
41.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提高课程国际化水平。优化留学生招生政策,吸引更多优秀国际学生来校学习,提升学校国际化程度
(二)提升社会服务合作能级
42.积极顺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加强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等的合作交流,集聚优质办学资源,成立江苏二师基础教育集团。强化专家咨询指导,优化办学管理机制,完善成员学校体系,分层分类打造一批有潜力、有影响的标杆学校,发挥其助力区域发展和反哺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43.瞄准大院大所大企,搭建合作渠道平台,深化校企政银合作,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支撑度。建立健全宽领域、多层次、高标准的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召开第三次校友代表大会,挖掘整合校友资源,促进校友与母校共同发展。
七、深化综合改革,努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一)培育优良治理文化
44.以文化价值理念为引领,以制度体系建设为基础,推进制度与文化深度契合,将大学文化精神、价值理念和学校优良传统有机融入制度体系。启动“十五五”事业发展规划前期调研论证。优化设置综合管理部门,促进部门协同,提高办事效率。建立健全学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厘清学校与二级学院权责关系,积极落实简政放权,改革校—院分配机制,推进管理重心下移。
45.优化内部考核体系,完善二级单位分类考核评价机制。完善评价激励制度,深化绩效分配制度改革,修订绩效工资管理办法。
46.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健全法律风险防范体系,促进内部治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专业建设、学术评价和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强化督查督办,确保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八、强化服务保障,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支持
(一)强化服务保障支持
47.形成“过紧日子”意识,从严控制办公等经费使用。加强学校预算管理,经费重心向内涵建设倾斜,推动建立内部控制评价制度,进一步规范资源管理、完善内部治理、防控经济风险。积极开拓经费筹措渠道,增强二级单位经费筹措能力。加强内控体系、预算绩效、国有资产、招标采购等管理。开展整体支出预算绩效和项目预算绩效评价,促进资源配置更加科学高效规范。
48.加强项目库建设,做好项目立项和储备工作,建立完善项目评审机制,提高项目资金使用绩效。
49.加强内部审计管理。聚焦学校内部控制运行,开展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与评价工作,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规范性、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推动学校管理效能提升。围绕石湫校区学生宿舍、草场门校区7、8号楼装修改造,教辅楼加固改造等重点项目做好审计监督服务保障工作及常态化经济“体检”。
分管领导:徐国华 姚振标
责任单位:审计处 财务处 国资处 完成时限:12月
50.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强化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完成生均年进书量4册的指标;持续做好读者服务,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举办春季读书节和秋季读书月活动,以高品质阅读助推书香校园建设。加强档案管理和校史场馆建设,持续做好档案服务和校史宣传教育,助推校园文化建设。
51.完善现代大学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绿色后勤。优化校区功能布局,实施石湫校区学生公寓二期建设和草场门校区更新升级计划,加快推进草场门校区红楼及食堂加固改造,7、8号楼装修改造,教辅楼加固改造等重点项目,为师生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二)抓好民生保障安全
52.高度重视师生福祉,健全关怀慰问体系,关心帮助困难、重大疾病及特殊师生群体。出台《关工委优质化建设均衡发展工作基本要求》,在巩固关工委常态化建设的基础上,启动关工委优质化建设,全力推动关工委优质化建设均衡发展工作,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离退休老同志工作。坚持以党建带关建,优化校院两级关工委班子,推广二级学院设立学生委员,不断完善二级学院关工委工作长效机制。
53.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和底线思维,坚持师生至上、生命至上,压实校园安全责任,扎实开展平安校园建设,常态化抓好安全稳定工作,加强校园消防安全、校舍和体育场馆安全、实验室及危化品安全、建筑与燃气安全、校车和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的隐患排查整治,加强风险预警管控,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努力建设平安校园。
九、加强党的建设,打造品牌提升组织活力
(一)全面提升基层党建质量
54.深入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对标《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健全完善二级学院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加强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和党总支委员会议制度建设,切实发挥班子整体功能,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55.深入开展基层党组织“强基创优”建设,实施“头雁计划”,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深入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教师党员先锋工程、大学生党员素质工程,持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加大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力度,打造“先锋引领、师德铸魂”特色党建品牌项目,以“书记项目”和党日活动等为抓手,催生高质量党建品牌成果。严格规范党内组织生活,全面提升“三会一课”质量,把党支部打造成坚强战斗堡垒。
(二)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56.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党管干部,突出政治标准,树立正确用人导向。重视年轻干部培养,强化日常跟踪了解,通过深入开展走访调研,加强对年轻干部的日常接触和情况评估。做好干部培训规划,持续强化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促进干部队伍专业化能力提升。加强干部日常监督管理,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和谈心谈话制度,发挥考核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不断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三)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57.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大力开展集中性纪律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纪律建设重要论述。
58.召开年度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常态化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专题会议。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总要求,制定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构建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切实履行党委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大力整治形式主义,持续纠治“四风”。
59.科学制定巡察工作计划,启动新一届党委巡察工作。开展两轮巡察,推动巡察工作向深拓展、向专发力,提升巡察精准化水平。加强巡视巡察联动,强化整改成果运用。结合巡视和审计反馈等任务落实及整改情况,盯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突出问题,对职能部门履职情况开展督查,精准发现、查处腐败和作风问题,提升监督质效。
(四)扎实做好统战群团工作
60.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以“同心·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为抓手,持续整合校内外统战资源,打造基地品牌;进一步为党外代表人士搭建建言献策平台,提高参政议政水平,提升统战工作效能。
61.推进校院两级教代会规范化建设,保障教职工合法权益。
62.深化团学组织改革,大力推进校地共建、区域联建,提升团学工作“三力一度”,为青年腾飞蓄力赋能。积极整合资源,推动校地共建、支部结对常态长效开展,形成“区域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共办、互助共赢”的校地联合育人新模式。继续完善“挑战杯”等竞赛激励机制,高质量举办2024“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校赛。依托求真书院成立校大学生科协,在校内开展系列科创活动,促进科创竞赛获奖。常态长效化开展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坚持组织化学习全覆盖,扎实开展好团支部专题学习会、主题团日、组织生活会等。推进全面从严治团治会,巩固团学组织改革成效,做好“两红两优”评比和“百强先锋团支部”“千优活力团支部”展示评选活动。持续实施大学生就业帮扶行动,强化校地合作,开展就业观念引导、见习实践、岗位推荐,重点聚焦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做好精准帮扶。